人們看慣了日升月落,春秋代序;習慣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冷暖世象。世間天地萬物的改變,卻很難看淡人間的悲歡離合,情仇恩怨,更難將傷心惆悵看得風清雲淡。過了許多年的改變以後,我們要將開心安閑當成一種習慣。
我們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開心與不開心,一天都要過24個小時,何不開開心心地度過每一天呢?因為時間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,不管你是什麽人,一天同樣擁有24小時,做人要活的瀟灑些,要學會主宰自己的命運。所以就要看你怎樣去度過了,當然沒有哪個人在麵對煩惱和憂愁時還會開心的一笑,因為世間上有人貧窮有人富貴,這都是因果幹係。先賢說:“禍福無門,唯人自招;善惡之報,如影隨行。”有人生活好,有人生活不好,這是每個人的福報不同。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。因此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,常言道:“比上不足,比下有餘。”我們要能夠保持樂觀、開朗、平靜的心態,善於減緩一切壓力,消弭一切煩惱。俗話說:退一步天南地北,忍一時驚濤駭浪。佛教也講:禪心清淨境,無心萬事寬。因為忍讓不是弱者,而是有胸懷的大肚。這樣我們就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去調整自己的心態。要知道傷心、煩惱、怨恨、憂愁不是減緩問題的好法子。
因此我們要學會寬容。相傳現代有位老禪師,一晚在禪院裏散步,突見牆角邊有一張椅子,他一看便知有人違反寺規越牆出去溜達了。老禪師也不聲張,走到牆邊,移開椅子,就地而蹲。不久,果然有一小和尚翻牆返來,陰鬱中踩著老禪師的脊背跳進了院子。當他雙腳著地時,才發覺剛才踏的不是椅子,而是自己的師傅。小和尚頓時張皇失措,瞠目結舌。出人預料的是,師傅並沒有厲聲責備他,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,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吧。儒家講:地勢坤,正人以厚德載物。意思是地勢柔順,正人當以寬厚之德,容載天地萬物。所以人要常常抱著寬容的心態,才能更好的感染人,教育人。於是我們要學會開開心心活到老,輕輕鬆鬆過一生。要有這樣的心態時時候刻提醒自己,我們應該開心地度過每一天,因為所有人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能過的好一點,雖然不能從物質上滿足自己,但是要學會彌補自己心靈上的空虛。每個人都擁有自己內在的思想,有自己的愛好和興趣,隻要自己有真正喜歡做的事,你就在任何狀況下,都會感到充實和踏實。所以人要有理想,要有誌向,一旦發現要做的事兒符合自己的理想和誌向,你就一定抓緊時間把它做好,盡量做得更完美,讓自己寫意,也要讓別人寫意,這才是我們實現理想的關頭。因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精力也是有限的,切莫把精力投錯地方,那就會一事無成,終生遺憾。
人世間的一切名利都是虛幻不實,轉變無常的;不要執著這些名利。真正的名利是一個人的心底善良,人們說你好,這才是最好的名;生活輕鬆,心情愉快,開開心心,身體康健,這就是最大的利。因為身體才是你自己的本錢。沒有身體,什麽事都幹不成。俗話說的好,有錢難買人開心;香港人口頭常說,最要緊是開心;北京人常說,在世就要快樂;所以佛教也講,人在世就要放下安閑。這幾句話看起來大同小異,但仔細領會卻各有含義。開心是精神層麵的,是心裏的運動。快樂向那邊去找?而現在人似乎更多在於外求。不管內求,外求,開心與快樂都是人的一種心理狀況,這種心理狀況的存在更是一種社會的存在。也就是說,人不可能脫離了社會,孤獨存在。人的所思所想、所言所行、所知所感、乃至人的一切美德都隻能是通過社會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、聯係而體現出來。一個人的快樂和幸福,恐怕也隻能來源於同他人的交往和聯係,在人與人的幹係、人與社會的幹係中才能品嚐幸福,感受快樂。
人的一生是一個不斷學習完善自我的曆程,但是總有領悟不透的真理,總有一些有意或無意的煩心事闖到心裏來。總之,人生如夢,人生順少逆多,一輩子不輕易,千萬不要總是跟別人過不去,更不要跟自己過不去,有人說看別人不順眼是自己修養不夠。想一下也是,因為每個人的素質不同、出身背景、受教育程度、受社會影響都是不一樣的,在你看不慣別人的同時,是否別人也看不慣你呢?古德雲:“常思見己過,莫談他人非。”
人要學會靜心,要知道人生最美的境界是在靜心中達成的,人生最大的困惑就是在靜心中減緩的。所以佛教提倡靜坐,最為主要的是在靜坐中勤修“戒定慧”熄滅“貪嗔癡”,因戒生定,因定發慧。有了聰明一切事兒都曉暢。
開心是一種覺悟的境界,是一種寬容、安詳的心態:人能夠活得無憂無愁,沒有煩惱,心無掛礙,你就會感悟到世間上最鮮豔的表情就是開心微笑,因此人要擁有一顆樂觀的心態是最主要的。但願眾生能夠“開開心心過一生,自安閑在活到老”。
(责任编辑:天水市)